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教學 >> 外語專業 >> 教學動态 >> 正文

翻譯系舉辦高校外語教育課程思政專題研讨會

發布時間:2021-10-14  浏覽次數: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過程,要遵循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規律。其中,“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要求,“形成協同效應”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目标指向。在課程思政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目标引領下,外文學院翻譯系教師一直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教書育人和一流專業人才培養為目标,貫徹價值引領、能力培養、知識傳授的教育教學理念。在翻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中,老師們注意做到價值導向與知識傳授相融合,在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展開中西語言文化對比、筆譯、口譯、連續傳譯等翻譯課程教學,着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推進翻譯專業系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在教學活動中不斷厚植師生的家國情懷,傳播愛國愛黨、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培養學生愛崗敬業、勤奮鑽研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為了更好地推動翻譯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落實學校“五個一”課程思政建設要求,催化課程思政研究方向的科研成果,外文學院翻譯系于2021年10月12日下午在會議室召開高校外語教育課程思政專題研讨會,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分享翻譯專業課程思政的教學經驗。會議由翻譯系主任陳樹坤老師主持,翻譯系全體教師以及對課程思政研究感興趣的教師和輔導員參加。

首先,學院副院長、校級翻譯課程思政示範團隊負責人塗兵蘭教授首先做了《我選擇、我追求》的發言。塗教授從自身的職業發展過程為切入點,說明了教師這個職業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神聖性和重要性,強調職業素養和精神面貌的提升是課程思政的必經之路。塗教授指出,課程思政教育必須是教師首先帶好頭。隻有當教師自身真正理解、信仰和踐行馬克思主義時,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才能在教學中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要牢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深入分析課程内容,教師要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她對當代大學生的一些價值觀時代變遷做了有益探讨,指出翻譯專業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領的重要性。教師要善于在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教師的道德魅力與職業精神,通過以身示範、言行感染和優秀案例,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能夠用地道流利的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接着,陳樹坤老師首先做了《不忘初心,以新時代的師德素養立德樹人》的研究報告。報告通過文獻綜合分析法,展示國内在外語類課程思政探索的研究現狀,歸納提取外語教師的七大核心能力要素,即:價值思辨能力、政治素養、中國文化素養、聯系實際能力、跨文化意識、信息素養以及教學設計能力。在展示主題研究成果之後,陳老師指出,以深刻的思想體悟培育時代新人就是課程思政的最終目的。“課程思政”的一大優勢就在于,它能讓學生在學習各種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洗禮和情感陶冶,更好地實現自身思想素質和政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立德樹人目标,堅守“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教育情懷,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多維度教學對翻譯教育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注意拉近與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在潤物無聲、化育無形的過程中增強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效,希望翻譯專業教師努力協同,在這七大方面多下功夫備好課,提升翻譯教學質量和水平。

接着,翻譯系老師們分别作翻譯課程思政教育具體實踐的經驗交流。

鄧薇老師做了題為《翻譯新使命:看世界、助立德》的發言。鄧老師正主持一項校級課程思政建設改革示範項目,新近又榮獲學校第八屆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她以孟晚舟回國為例,分享了在實際的筆譯課程中,如何追蹤時事熱點,篩選國内外相關報道,提供背景知識,激發學生思考和讨論,從而做到潤物細無聲地提振學生的文化自信、愛國精神以及翻譯職業認同。鄧老師還總結指出,課程思政要以多維的課程設計彰顯其價值屬性。作為高校教師,要在設計課程内容時不斷豐富翻譯教學維度,重視對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運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翻譯授課計劃之中。要對課程内容進行深度開發,對課程進行整體科學架構,結合當地國内外形勢新發展,努力提煉教學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課程不僅要實現學生對知識積累、能力提升的需要,還要結合時政翻譯具體案例,有針對性、有計劃性地對學生的道德理念、價值觀念進行引導。蘊含在課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是生硬的從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移植過來的,也不是要消解翻譯專業教育的原有目标,而是要在堅持立德樹人的基礎上,立足翻譯課程的實踐性和多樣化等特點,對課程進行深度開發與深層設計,充分挖掘專業知識所蘊藏的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敬業精神,激活翻譯專業課程的價值屬性,注重教學内容的時效性,注意教學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在課堂教學中自然而然又遵循漸進地運用生動思政素材,潤物細無聲地涵育培養學生高尚的精神世界。

陳定剛博士發言題目是《金融英語教學中的思政教育》。他以我國央行銀行制度為例,與美聯儲的制度做了專業細緻的比較,解釋了為何中國能夠一次次成功的應對世界多變的經濟形勢和危機,取得巨大的經濟成就,深刻闡明了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及時規範又通俗易懂的翻譯能助力實現習近平主席指出的“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對外傳播交流成效,同時助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楊貴章老師的發言題目是《中國詩詞英譯賞析與誦讀》。楊老師在日常翻譯教學課堂中,注意引導學生對詩歌的不同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以分組、互評等發生開展教學,并通過雨課堂平台進行投票等課堂設計,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中國文化素養,厚植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

陳梓敏老師做了翻譯類課程思政教育的經驗交流。陳老師以自身豐富的翻譯實踐,專業的翻譯素養,為學生講解了在翻譯中如何做到課程思政意識的培養。他以一些熱門政治詞彙為例,為學生引經據典,說明中國的人民中心取向,學會在翻譯中“師夷長技以制夷”,以靈活有效的翻譯表達,助力講好當代中國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了解中國方案的的貢獻。

聶泳華老師分享了她在口譯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教育具體實施過程。她認為,口譯是思想意識形态的前沿陣地,課程思政教育是不可繞開的一環。她在專題口譯課中,以最新時事翻譯為情景,運用小組任務驅動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學生間“同行點評”,過程中注意自然地引入生動的思政元素,并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生,培養學生的共享、合作等重要價值理念。

最後,黃中習院長對會議做總結發言。他指出課程思政教育是新時代對包括外語教師在内的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一門必修課,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其中一個重要突破口,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一次尋根工程,有其系統性、長期性、複雜性和專業性的特點,是确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穩緻遠、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築基工程。翻譯系全體教師的課堂教學深受學生歡迎,學生評課成績連年高企,老師們在建的課程思政示範專業、示範團隊以及示範課程,要在外文學院乃至全校的課程思政工作中起到引領示範作用。希望各位外語教師深入研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學校“五個一”課程思政教育工作要求,繼續做好繼續備課、教案設計、教學研讨、觀摩交流,以及組織青年教師參加教學比賽等工作,以課程思政教育引領外語教育教學回歸初心和使命,為全校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