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教學 >> 外語專業 >> 專業設置 >> 正文

英語專業白皮書

發布時間:2022-09-07  浏覽次數:

英語專業



一、專業定位

“英語專業”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外國語言文學類”下的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紮實的英語語言基本功、較強的跨文化能力、厚實的英語專業知識和必要的相關專業知識,能适應國家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熟練使用英語從事英語教育教學、學術研究、涉外行業等相關工作的英語專業人才和應用複合型英語人才。

本專業适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外語類人才的需要,發揮專業特色及區位優勢,突出我校“地方性”和“國際化”的辦學特色,旨在培養學生紮實的英語語言技能和較強英語交際能力,兼具系統語言學知識和基礎的英語教育知識、英漢翻譯知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人文教育為基礎,以英語語言文學為根基,以英語教育跨學科為特色,培養具有從事外語類相關工作的基本技能、了解行業發展狀況及熟練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培養目标

本專業旨在培養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助力金融強國戰略的新時代應用型外語人才。人才培養堅持立德樹人,紮根華南地區,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以英語教育為主要方向。要求畢業生具有紮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娴熟的英語運用能力、廣博的中外文學文化知識、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能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與此同時,掌握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具備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與一定的教育教學研究和管理能力,畢業生能夠勝任基礎英語教育、教學管理以及其他英語相關工作。

學生畢業5年左右能達到以下目标:

培養目标1:(師德修養)

具有優良的師德修養和深厚的教育情懷,端正理想信念,愛黨愛國,堅持和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新時代教師使命感和奉獻精神;踐行師德準則,具有強烈的教育政策法規意識,自覺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嚴格依法執教,敬業愛生。注重自身修養,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健全的人格,以身作則,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

培養目标2:(學科素養)

系統掌握英語學科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紮實的學科素養。具備紮實的英語學科知識,系統掌握語音、詞彙、句法、語篇等英語基礎知識;具有紮實的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語言能力和較好的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熟練運用學科知識,理解并鑒賞中外優秀文化、文學作品、思想觀念;具備紮實的語言表達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翻譯實踐能力

培養目标3:(專業能力)

系統掌握英語專業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掌握教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豐富的教育教學知識,有效運用英語、教育學、心理學等有關知識,熟練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英語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教學評價、課程開發與課題研究。具備紮實的英語教學能力,具有實施英語教學實踐和教學評價改革的能力。

培養目标4:(實踐能力)

能夠熟練運用英語進行課堂教學,包括設計課程計劃、組織課堂活動等。具備有效傳達知識、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發展的能力。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方式、價值觀和習俗,以及在多元文化環境中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具備運用各種教育技術工具輔助教學的能力,如多媒體教學軟件、在線學習平台等。能夠利用這些技術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學習。

培養目标5:(創新思維)

要求畢業生具備質疑與批判精神、跨學科融合能力、敏銳洞察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創新的能力,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培養目标6:(職業發展)

具備基本的職業素養和思辯能力,能夠主動追蹤國内外英語教育改革的現狀和最新發展動态,能夠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規劃,在反思中探索适合學生發展的英語教學模式,并持續改進。

三、培養規格

(一)學制和學位

1.學制:4年

2.授予學位:文學學士學位

3.畢業最低學分為149學分,其中第一課堂144學分,第二課堂5學分。學分結構符合人才培養方案要求。

課程模塊

課程性質

學分數

編制說明

通識教育課程

必修

39

通識教育必修課涵蓋教育部要求以及學校規定全校學生均需學習掌握的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語文、大學英語、計算機、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

選修

6

通識教育選修課包括文化自信力(含藝術類)、思維決策力、協作領導力、科創融合力、人生知覺力等課程模塊。 其中,藝術類課程必須修讀2學分。

學科基礎課程

必修

36

學科基礎課是本專業所屬學科要求的核心課程,注重拓寬和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論素養,形成學科知識的複合優勢。各專業根據“厚基礎、寬口徑”原則開設 10-12門。鼓勵開設學科前沿課。

專業課程

必修

21

專業課是本專業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深化和能力培養的提升。1.專業必修課應體現專業特色和系統性, 必修課中應開設專業導向課1-2學分,要求由本專業有影響的教師共同開設。2.專業選修課可按課程組的方式設立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須按不少于1:1.5的比例開設。3.專業必修、選修學分分布可打通。

選修

18

拓展教育課程

選修

12

6門課左右,一般2學分/門;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為導向,鼓勵學生修讀學科前沿課程、專業認證課程和跨學科課程,鼓勵成體系選修微專業。要求每個學生至少修讀1門跨學科門類(專業)選修課。

實踐課程

必修

17

分為與理論課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和集中進行的實踐課。主要有思政課社會實踐3學分;軍事技能2學分,專業實習1學分,畢業實習3學分,畢業論文4學分和勞動教育2學分。第二課堂5學分計入實踐課程。

必修課小計

108


選修課+第二課堂小計

36+5


合計

149

總學分需控制在145-150範疇内

(二)畢業要求

畢業要求1(理想信念):具有堅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産黨領導;關心社會問題和國家發展,具有社會責任感,主動參與社會實踐,了解國情民情社情,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金融為民與金融報國情懷。

畢業要求2(金融素養):學好用好英語專業知識及英語教育領域基礎知識,并結合英語專業特點學習基礎金融知識。具備較強的合規意識和廉潔意識,具備廣闊視野和一定的金融風險防控意識,具有掌握初級金融知識的學習能力,并能理論結合實踐,在掌握知識、弄清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實際開展實踐運用。

畢業要求3(學科知識):具備系統紮實的英語語言、文學和文化等基礎知識、跨學科知識、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了解主要英語國家的曆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基本情況;了解英語專業及英語類學科的曆史、現狀和前沿動态,掌握本專業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掌握中國文化傳播技巧和方法,能夠用外語向國際社會介紹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互學互鑒。

畢業要求4(應用能力):具有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能夠綜合運用英語語言知識、教育學知識以及其他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事英語教育和英語相關工作,運用各類信息技術和工具獲取和分析相關信息,關鍵時刻和重點崗位能頂得上,具有解決本專業或教育教學中複雜問題的能力。

畢業要求5(開拓創新):具有邏輯思維能力、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識,能夠運用本專業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組織和開展調查和研究,能發現、辨析、總結、評價本專業及相關領域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個人判斷、見解或對策,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自主開拓能力。

畢業要求6(溝通合作):具有較強的英漢溝通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第二外語運用能力,講好中國故事,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能夠使用準确規範的語言文字,邏輯清晰地表達觀點,能夠與同行和社會公衆進行有效溝通,具有一定的宣傳和傳播能力;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和管理能力,能夠與團隊成員和諧相處,協作完成複雜任務。

畢業要求7(學習發展):具有自我規劃、自我管理、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夠通過不斷學習,運用本專業和相關專業知識開展理論和實踐研究,不斷追求新知、探索新領域、創造新價值,适應社會和個人高層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畢業要求8(責任擔當):注重身心健康,主動承擔對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的責任,了解國際動态,具有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積極履行個體義務,建設性地參與社會事務,為國家戰略發展、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和中國智慧貢獻力量。

四、課程體系

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拓展教育課程、實踐課程及勞動教育環節等六大主要闆塊。課程體系以“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為基礎,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有機融入外語類聽說讀寫譯等核心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在進一步夯實外語基本功、提高讀寫、演講與翻譯能力的同時,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堅定四個自信,了解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提高用外語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通識教育課程包括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程。通識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如思想道德與法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中國共産黨黨史等課程及大學計算機應用、體育、軍事理論、第二外語等課程;通識選修課程包括提升學生知識素養、道德品質與身心素質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基礎、大學生就業指導、金融文化專題課程。

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由語言技能課程和專業知識課程組成,主要包括綜合英語、英語視聽說、英語口語、英語寫作、英語閱讀、英語語法、高級英語、英漢/漢英筆譯、語言學導論、英語文學導論、語言學導論、跨文化交際、中國文化概要、研究方法與學術論文寫作、專業導向課。

專業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英語報刊選讀、英語演講與辯論、西方文明史、基礎口譯、英語詞彙學、交替傳譯、金融英語、研究方法與學術寫作、區域國别概論、金融英語口語、金融英語閱讀、英美文學賞析、英文短篇小說選讀、第二語言習得。

拓展教育課程由英語教育類課程及跨學科課程組成,主要包括英語教育學、英語教學設計與實踐、教育心理學、國際人才職場英語、數字人文導論、新媒體圖文設計。

實踐教學和勞動教育環節包括專業實踐課程,如軍事技能、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勞動教育、第二課堂等。

五、師資隊伍

英語專業現有專任教師34人,師生比1:5。全部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多畢業于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知名高校,學科背景有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英語教育學等,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9人,講師23人,高級職稱教師人數占比為32%;博士10人,博士研究生在讀4人,博士(含4名在讀)教師占比為41%。50-60歲教師5人,40-50歲教師26人,30-40歲教師3人。另聘請外籍教師2人,任教口語課程。英語專業教師職稱、年齡結構合理,學科教育背景符合專業教學要求,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精通英語專業理論和方法,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強,形成了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可滿足高素質應用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

為持續滿足英語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有以下措施:

1、通過組織專題培訓和研讨會提高教師思想道德和專業水平。堅持參加國家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以及學校黨委組織部組織的各類師德師風教育培訓,鼓勵參加省内外各種專業線上和線下學術交流講座,既保障教師專業知識不落伍,又始終确保教師正确的政治站位,培養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2、加大教學科研投入,鼓勵教師參加相關課程的學術會議和學術研究,以科研促教學,出台相應的獎勵政策,資助論文著作發表,課題申報等;出台政策鼓勵教師進行金課、網課建設,支持和鼓勵老師參加各類教學比賽。此外,學院聯合教材出版方為教師提供相關教學與科研培訓,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教材編寫。

3、實行督導、導師制度。通過校院兩級督導組的督導、教學觀摩課、公開課、示範課和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等,從教案的撰寫到課堂内容設計,從講課内容到講課技巧等都進行系統的指導;思政内容與專業授課内容做到有機融合,堅決杜絕思政和專業内容兩張皮現象。

4、定期舉行學術講座,提高學術水平。利用已有的非列編機構,舉辦“廣金外語論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師撰寫的論文、課題進行讨論,幫助提出修改意見,鼓勵教師以科研促教學。

5、堅持“走出去,請進來”,促進産學研相結合。拓寬課堂空間,活躍學術氣氛,鼓勵教師不僅要站穩校内課堂,還要及時走向社會,在開展實踐教學的同時,加強與相關企業的聯系,聘請行業導師指導課堂教學,不斷擴大服務地方社會的影響力和社會聲譽。

6、堅持外引内培的人才儲備模式,對外引進專業優秀人才,對内通過鼓勵考博、學術講座、學術沙龍、督導組督導、老教師傳幫帶、在職進修等多種形式的培養,以點帶面,不斷加強對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培養。

六、教學條件

本專業在廣州校本部設有4間語言實驗室、1間同傳實驗室、1間商務英語實訓室;在清遠校區設有3間40座位的智能化語音實訓室、1間 40 座位的智能化兼口譯實驗室。所有實驗室均配備了藍鴿智能化語音綜合系統、口譯綜合實訓系統、“iTest英語系統”、“商務英語教學模拟系統TMT5.0”、“新視野大學英語在線”、“秘書職業培訓平台”、“外研社智能作文評閱系統”、“專業化純軟件語音(互動)教學系統”、“雅信達英語智能學習平台”等數字化學習平台,滿足信息化教學需求。

學院為英語專業編寫的教材有《最新英美概況》《新編金融英語聽說教程》等。“以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标的英語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創新與研究”獲第四屆校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英語專業教師在科研方面取得成效,在CSSCI索引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45篇,SSCI索引國際期刊發表論文8篇,專著28部,譯著23部,教材與教輔書籍6部。省廳級以上科研立項45個,在高層次科研項目立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塗兵蘭教授主持的“民初翻譯家翻譯倫理模式構建及其影響研究”獲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資助項目立項。黃中習教授主持的“民族志翻譯視角下的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英譯研究”(16BYY036)獲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陳樹坤副教授主持的“英漢‘嵌入投射’功能類型對比研究”獲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立項。

學院現有實踐教學基地有廣州交易會進出口有限公司、深圳昆仲科技有限公司、譯國譯民翻譯公司、廣州策馬翻譯有限公司、廣州市聯普翻譯有限公司、廣州經緯國際教育有限公司、廣州英立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廣州孚曼國際教育咨詢等,每年為英語專業提供300餘個實習兼職崗位,基本覆蓋三個專業的同學實踐教學需求。活躍的校企合作與産學研結合有效促進學生校内所學專業知識與就業崗位需求有機結合,開拓廣闊的就業前景,形成良好的校企互動、聯合培養外語專業人才的良好機制。

學院設立 “昆仲助困獎學金”,激勵優秀學子。學院黨總支兩個師生黨支部先後獲評“先進基層黨組織”,學院多次榮獲校級“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學生工作部門分别曾獲省級“優秀學生會”、“紅旗團總支”等榮譽。

七、人才培養成效

英語專業從2005年開始招收學生,每屆招收2個班(約30人/班),至今已經培養19屆本科畢業生,在校學生300餘人,教師積極輔導學生參加各級别專業競賽,以賽促學,參與廣東省“聯盟杯”本科高校英語寫作大賽、“外研社·國才杯”英語演講、閱讀、寫作大賽、“億學杯”全國商務英語實踐技能大賽、全國高校大學生外語水平能力大賽、廣東省口語大賽、全國高校商務英語知識競賽,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成績優異。

英語專業學生培養質量高。曆年全國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八級考試我校學生的一次通過率均遠高于同類院校的平均水平,遙遙領先。

學生本科畢業論文分為翻譯實踐報告與學術論文兩種形式,英語專業學生的選題多樣,有文學研究、英語教學法研究、語篇分析、跨文化對比研究等等,也有部分選擇對金融經濟類文本進行英翻中實踐,對中國經典文化文本進行中翻譯實踐。全過程實行雙向導師選擇、題目确定、開題報告、三稿修訂、論文答辯以及答辯小組末尾淘汰二辯制度,以确保論文整體質量良好,符合學術規範,有效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學術規範意識以及一定的批判思維。

學院每年組織考研經驗分享活動,并為考研同學配備輔導導師。 近三年,英語專業有20餘名同學成功考取境内外高校攻讀碩士考研成功率在三個專業中較高,特别是境外高校成功率較高,展現出較強的語言能力。近三年英語專業同學報名考研及成功考研人數呈逐年遞增态勢 。

八、畢業就業前景

外語類專業畢業生專業知識基礎紮實,實踐問題解決能力強,具有勤勉務實的優秀品質,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與好評,近年來的考研率和就業率均位于全校前列。畢業生就業行業主要涉及教育及培訓行業外貿公司、跨境電商企業、金融企業等,從事外語教育、語言服務、國際商務等工作。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區。與其它兩個專業相比,英語專業畢業生更多走向師範和教育培訓崗位。

學院正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以夯實基礎、注重實踐和提升能力為路徑,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突出英語專業學生“寬、厚、活”三維能力的培養,争創一個學風正、師資強、教學科研水平高的先進集體,努力建設成為廣東省應用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的小高地,培養更多高素質的複合型、應用型外語專業人才,助力學校高質量發展,早日建成應用型金融品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