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專業
一、專業定位
“翻譯專業”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外國語言文學類”下的一個專業。翻譯本科專業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國際視野,具備較強的雙語能力、翻譯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能夠從事國際交流、語言服務、文化教育等領域工作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具體而言,畢業生應熟練掌握相關工作語言,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了解中外社會文化,熟悉翻譯基礎理論,較好地掌握口筆譯專業技能,初步掌握并運用翻譯技術和工具,了解語言服務業的基本情況和翻譯行業的運作流程,能夠勝任外交、經貿、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中一般難度的翻譯、跨文化交流、語言服務等方面的工作。
為了适應社會經濟發展對高素質金融翻譯人才的需要,發揮專業優勢及區位特色,突出我校“地方性”和“國際化”的辦學特色,本專業凸顯金融翻譯課程體系特色。旨在培養學生紮實的英語語言技能和較強的英、漢口頭和筆頭表達能力,兼具金融學專業基礎知識和翻譯學前沿理論知識,具備金融英語翻譯能力。結合學校區位優勢和特點,為适應國家和廣東省,特别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具有從事英漢翻譯的工作能力、了解金融英語翻譯行業發展狀況及熟練掌握金融英語翻譯實操技能的應用型人才。
二、專業培養目标
本專業旨在培養立足大灣區、面向全中國,适應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堅定理想信念、良好人文素養、紮實雙語功底、廣闊專業視野、強烈創新意識、鮮明金融特色、良好數字儲備的複合型翻譯專業人才。具體培養目标包括:
培養目标1:(政治素養)
培養學生具有堅定的政治立場,良好的政治覺悟,高尚的道德品質,深厚的家國情懷,能很好地理解和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能在翻譯工作中準确傳達國家立場和文化自信。
培養目标2:(學科素養)
培養學生具備深厚的語言文化素養,紮實的雙語能力,較好掌握英語聽、說、讀、寫、譯等綜合語言技能,能适應數智時代要求,對金融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進行系統學習,能夠成為具鮮明金融特色的翻譯專業人才。
培養目标3:(專業能力)
培養學生具備較強的翻譯能力,包括口譯、筆譯、同聲傳譯、本地化等專業技能;加強對翻譯工具和技術的培訓,關注翻譯技術的最新發展,能夠将數字技術應用于解決翻譯中的實際問題,适應人工智能時代對翻譯的新要求,全面提升學生的翻譯綜合素質。
培養目标4:(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通過實習、模拟項目、翻譯工作坊、與行業企業合作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了解翻譯行業要求,增強學生的實戰經驗和項目管理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與綜合性發展能力。
培養目标5:(創新思維)
培養學生具備較好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鼓勵學生開展翻譯創新實踐,如參與翻譯技術的研發、翻譯方法的探索等;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夠對翻譯理論進行獨立思考,提出新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培養目标6:(職業發展)
培養學生具備優秀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指導學生進行職業規劃,提供職業發展咨詢和就業指導服務,幫助學生明确職業方向,适應翻譯行業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變化,成為立足大灣區、面向全中國的金融類翻譯專業人才。
三、培養規格
(一)學制和學位
1、學制:标準學制4年,實行彈性學制,允許學生在3-5年内畢業(含5年)。
2、畢業最低學分為150學分,其中第一課堂145學分,第二課堂5學分。學生完成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課程和150學分要求,考核合格,準予畢業。符合規定條件的,授予文學學士學位。
附表 畢業總學分、總學時及課程結構比例
課程類型 |
學分數 |
備注 |
必修課 |
通識教育必修課程 |
39 |
通識教育必修課涵蓋教育部要求以及學校規定全校學生均需學習掌握的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語文、計算機、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 |
學科基礎課程 |
37 |
學科基礎課是本專業所屬學科要求的核心課程,注重拓寬和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論素養,形成學科知識的複合優勢。各專業根據“厚基礎、寬口徑”原則開設 10-12門。鼓勵開設學科前沿課。 |
專業必修課程 |
21 |
專業課是本專業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深化和能力培養的提升。1.專業必修課應體現專業特色和系統性, 必修課中應開設專業導向課1-2學分,要求由本專業有影響的教師共同開設。2.專業選修課可按課程組的方式設立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須按不少于1:1.5的比例開設。3.專業必修、選修學分分布可打通。 |
實踐課程 |
12 |
分為與理論課相結合的實踐教學和集中進行的實踐課。主要有思政課社會實踐3學分;軍事技能2學分,專業實習1學分,畢業實習3學分,畢業論文4學分和勞動教育2學分。第二課堂5學分計入實踐課程。 |
選修課 |
通識教育選修課程 |
6 |
通識教育選修課包括文化自信力(含藝術類)、思維決策力、協作領導力、科創融合力、人生知覺力等課程模塊。 其中,藝術類課程必須修讀2學分。 |
專業選修課程 |
18 |
專業課是本專業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深化和能力培養的提升。1.專業必修課應體現專業特色和系統性, 必修課中應開設專業導向課1-2學分,要求由本專業有影響的教師共同開設。2.專業選修課可按課程組的方式設立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須按不少于1:1.5的比例開設。3.專業必修、選修學分分布可打通。 |
拓展教育課程 |
12 |
6門課左右,一般2學分/門;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為導向,鼓勵學生修讀學科前沿課程、專業認證課程和跨學科課程,鼓勵成體系選修微專業。要求每個學生至少修讀1門跨學科門類(專業)選修課。 |
第二課堂 |
5 |
|
總計 |
150 |
|
(二)知識、能力、素質
1、知識要求
(1)基礎性知識: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翻譯專業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具有紮實的英語、跨文化交際、英漢轉換的基礎理論和應用能力。
(2)專業性知識:有較強的英語聽、說、讀、寫、譯語言技能,能通過英語專業考試,參加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的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較熟練掌握一門第二外語,漢語普通話達到國家級标準。
(3)工具性知識:接受金融翻譯的基本理論與實踐操作技能的基本訓練,掌握翻譯技術、影視字幕翻譯制作、視頻譯制、筆譯實務等基本能力。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各種應用軟件,能熟練運用計算機進行網絡交流和信息查詢。
(4)跨學科知識:掌握金融經濟、國際貿易基本理論知識,了解主要國家和地區經濟現狀和特點,具備一定金融、經濟等專業知識以支撐其相關領域的翻譯工作,具備商務、外貿、教育、培訓等場景的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跨學科領域研究能力。
2、能力要求
(1)分析與思辨能力:對中西方價值觀具備多元思考、尊重多樣性以及分析批評能力,培養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語言與寫作能力:能夠用英語進行職場溝通、寫作達到商務應用、學術應用水平。
(3)溝通與協同能力:能夠在職場中與人協同合作與溝通,有組織能力,有團建能力。
(4)專業綜合應用能力:在國際貿易、教育、翻譯(商務、金融經濟等領域)、學術深造等領域運用所學專業的知識。
(5)創新創業能力:在大學生創業項目、校企合作項目、各級别比賽中初步形成創新創業能力,在商務、學術領域開拓進取。
3、素質要求
(1)思想道德素質: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堅定四個自信,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确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德、智、體、美、勞五方面全面發展,做到道德素養和語言文化專業素養“德才兼備”。
(2)專業素質: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3)科學素質:了解學科與專業發展的趨勢,尊重學術規範,對跨學科(特别是金融經濟)有探索興趣,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
(4)文化素質:具有寬厚的文化修養,具備文化自信,助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
(5)身心素質:具有健康的體魄,和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能力。優良的心理素質,積極向上,開拓進取,面對挫折時有韌性。
(6)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良好的協作能力和創新的思維方式,能夠有跨學科思維、具備自學能力,走出舒适區,挖掘創新點,不畏艱難,勇于擔當。
四、課程體系
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分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拓展教育課程和實踐環節等五大主要闆塊。課程體系以“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為基礎,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系統有機融入外語類聽說讀寫譯等核心課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幫助學生在進一步夯實外語基本功、提高讀寫、演講與翻譯能力的同時,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堅定四個自信,了解中國特色話語體系,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提高用外語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的能力。
通識教育課程包括通識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程。通識必修課程必修課涵蓋教育部要求以及學校規定全校學生均需學習掌握的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學語文、計算機、體育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通識教育選修課包括文化自信力(含藝術類)、思維決策力、協作領導力、科創融合力、人生知覺力等課程模塊。
學科基礎課是本專業所屬學科要求的核心課程,注重拓寬和加強學生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理論素養,形成學科知識的複合優勢。核心課程包括綜合英語、英語寫作、英語口語、英語視聽說、英語閱讀、現代漢語等。
專業課程是本專業所要求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課程,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深化和能力培養的提升。核心必修課程包括翻譯入門、英漢筆譯、漢英筆譯、基礎口譯、交替傳譯、金融英語、中國文化概要等。選修課程則包括金融英語口語、金融英語閱讀、專題口譯、外事外交翻譯、區域國别概論、新聞翻譯、同聲傳譯等。
拓展教育課程以新工科、新文科建設為導向,鼓勵學生修讀學科前沿課程、專業認證課程和跨學科課程,核心課程包括金融學、會計英語、經濟學導論、國際貿易實務、金融法(英)、國際金融等。
實踐教學環節包括專業實踐課程、專業實習實訓、創新創業實踐、社會實踐、國際交流和畢業論文(設計)等。
五、師資隊伍
翻譯專業具有一支具深厚學術背景和豐富行業經驗的教師團隊,現有專任教師11人,其中教授2人,譯審1人,副教授4人,講師4人,具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高達63.6%;學曆方面,所有教師均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曆,其中博士8人,比例高達72.7%;多畢業于中山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暨南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師範大學、東北财經大學、英國威爾士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國内外知名高校,學科背景有英語語言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翻譯學、英語教育學、高級商科、工商管理等;所有教師均具有豐富的口譯/筆譯實踐經驗,能很好地指導學生的翻譯研究與實踐。學院還聘任了行業兼職導師20餘人,每年指導近800名學生參加翻譯及語言服務實習實踐。同時,專業還依托學校“金融、經濟”特色學科的優勢,利用相關學院優秀教師資源,為學生講授金融經濟相關課程,為培養複合型金融翻譯專業人才提供堅實保障。
為持續滿足翻譯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學院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有以下措施:
1、通過組織專題培訓和研讨會提高教師思想道德和專業水平。堅持參加國家教育部、廣東省教育廳以及學校黨委組織部組織的各類師德師風教育培訓,鼓勵參加省内外各種專業線上和線下學術交流講座,既保障教師專業知識不落伍,又始終确保教師正确的政治站位,培養政治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師資隊伍。
2、加大教學科研投入,鼓勵教師參加相關課程的學術會議和學術研究,以科研促教學,出台相應的獎勵政策,資助論文著作發表,課題申報等;出台政策鼓勵教師進行金課、網課建設,支持和鼓勵老師參加各類教學比賽。此外,學院聯合教材出版方為教師提供相關教學與科研培訓,鼓勵和支持教師參加教材編寫。
3、實行督導、導師制度。通過校院兩級督導組的督導、教學觀摩課、公開課、示範課和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等,從教案的撰寫到課堂内容設計,從講課内容到講課技巧等都進行系統的指導;将思政内容與專業授課内容做到有機融合,堅決杜絕思政和專業内容兩張皮現象。
4、定期舉行學術講座,提高學術水平。利用已有的非列編機構,舉辦“廣金外語論壇”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師撰寫的論文、課題進行讨論,幫助提出修改意見,鼓勵教師以科研促教學。
5、堅持“走出去,請進來”,促進産學研相結合。拓寬課堂空間,活躍學術氣氛,鼓勵教師不僅要站穩校内課堂,還要及時走向社會,在開展實踐教學的同時,加強與相關企業的聯系,聘請行業導師指導課堂教學,不斷擴大服務地方社會的影響力和社會聲譽。
6、堅持外引内培的人才儲備模式,對外引進專業優秀人才,對内通過鼓勵考博、學術講座、學術沙龍、督導組督導、老教師傳幫帶、在職進修等多種形式的培養,以點帶面,不斷加強對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在金融、經濟和翻譯之間進行跨學科教學團隊建設,與學校其它專業學院進行院際合作,引進優質跨學科專業課程教師和進行跨學科教師培訓。
六、教學條件
本專業在廣州校本部配備了4間語言實驗室、1間同傳實驗室和1間英語實訓室;在清遠校區則設有3間40座位的智能化語音實訓室和1間40座位的智能化兼口譯實驗室。所有實驗室均配備了先進的數字化學習平台,包括翻譯在線教學平台、口譯綜合實訓系統、“iTest英語系統”、“秘書職業培訓平台”、“外研社智能作文評閱系統”、“雅信達英語智能學習平台”等,能滿足信息化教學以及AI時代翻譯教學的需求。學院與近20家語言服務行業企業建立了實習實踐基地或人才培養合作關系,能很好地落實産教融合育人計劃。同時,與企業聯合組織開展多種實踐類學科競賽活動,包括“金譯求精”口譯大賽、筆譯大賽等,能較好踐行以賽促學。
學院為翻譯專業編寫的教材有《金融英語》《金融英語閱讀》《新編金融英語聽說教程》《金融筆譯》等。金融經濟學譯著有Mezzoeconomics(《中觀經濟學》)、Region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區域政府競争》)、National Finance - A Chinese Perspective(《國家金融學》),并基于譯著語料以及大創和教改項目支持制作了金融經濟學(平行)語料庫100萬字符,供翻譯教學使用。
本專業建有多個金融經濟類語料庫和翻譯教學案例庫;結合金融與翻譯主題,主持及參與國家級項目(含中華學術外譯)6項,省部級科研項目30餘項,如雍和明教授的譯作《論政府超前引領—對世界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與探索》獲得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塗兵蘭教授主持的“民初翻譯家翻譯倫理模式構建及其影響研究”獲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資助項目立項。黃中習教授主持的“民族志翻譯視角下的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英譯研究”(16BYY036)獲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立項。陳樹坤副教授主持的“英漢‘嵌入投射’功能類型對比研究”獲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立項。教師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在國内外權威機構出版專著譯著30餘部(其中金融類譯著8部),教師團隊獲得校級教學成果獎2項、科研成果獎3項,省級以上專業教學比賽獲獎20人次。
專業教師長期為黨政部門、國際組織和企事業單位提供翻譯及語言服務,在業界享有良好社會聲譽。近5年承擔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财政廳等國家部委以及世界銀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的翻譯項目17項;為《尋味順德》《尋味廣東》等地方特色文化著作提供翻譯服務;為廣交會提供涉外志願者服務;疫情期間為廣州市提供出入境疫情防控政策文件翻譯服務。師生攜手參與大量翻譯及語言服務項目,有效落實了“實踐導向”和“實戰驅動”的人才培養目标。
翻譯專業的核心課程《翻譯入門》、《漢英筆譯》分别于2021年、2023年入選廣東省一流本科線下課程。《英語筆譯實務》和《外事翻譯》獲得廣東省本科在線翻譯教學優秀案例。翻譯專業成立了财經翻譯教學團隊,獲得校級教學團隊立項建設。翻譯教學團隊在課程思政改革方面取得成效,并于2020年獲得廣東省翻譯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示範項目。“英漢筆譯—翻譯中主語的确定”獲得廣東省本科高校2021年課程思政改革示範課堂。“以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标的英語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多元化創新與研究”獲第四屆校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現有實踐教學基地有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計劃參與學生20-30名)、廣州交易會進出口有限公司(每年參與學生30-60名)、深圳昆仲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參與學生20-50名)、譯國譯民翻譯公司(每年100-160個在線實習崗位)、廣州策馬翻譯有限公司(每年100-150個在線實習崗位)、廣州市聯普翻譯有限公司(每年10-20個崗位)、廣州經緯國際教育有限公司(10-20個崗位)、廣州英立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每年參與學生20-40名)、廣州孚曼國際教育咨詢(每年參與學生20-40名)等,每年為英語專業提供300餘個實習兼職崗位,基本覆蓋三個專業的同學實踐教學需求。活躍的校企合作與産學研結合有效促進學生校内所學專業知識與就業崗位需求有機結合,開拓廣闊的就業前景,形成良好的校企互動、聯合培養外語專業人才的良好機制。
學院設立 “昆仲助困獎學金”,激勵優秀學子。學院黨總支兩個師生黨支部先後獲評“先進基層黨組織”,學院多次榮獲校級“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學生工作部門分别曾獲省級“優秀學生會”、“紅旗團總支”等榮譽。
七、人才培養成效
翻譯專業2016年開始招收學生,每屆招收2-3個班(約30人/班),目前在校生250餘人,學生廣泛參與英語專業競賽、大學生創業項目、互聯網加創業大賽、教師職業資格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活動,積極參加多項省、校級外語競賽,如“聯盟杯”本科高校英文寫作大賽、外研社閱讀、寫作、演講比賽、“嶺南杯”寫作大賽、“詞達人”比賽、學術詞彙大賽、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首屆“廣思杯”廣東省大學生“學外語,講黨史,強自信,勇擔當”主題創意大賽等,獲獎等級以及人數取得很大成效。據統計,翻譯專業18級、19級和20級學生共有105名同學參加比賽獲獎,校院級比賽89名,省級比賽獲獎10名,國家級别比賽獲獎6名。例如,19級葉菁同學獲廣東省“聯盟杯”本科高校英語寫作大賽特等獎,并于2023年考取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研究生;20級梁嘉瑜同學獲第十二屆全國口譯大賽(英語)的廣東及港澳台賽區複賽三等獎,并于今年考取了北京外國語大學研究生;22級譚志芳同學獲第三屆全國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競賽全國特等獎。
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業項目也獨具翻譯專業特色,例如李樂薇同學帶隊的“廣州貨币金融博物館介紹英譯研究”獲得大學生創業項目國家級立項。陳容同學帶隊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翻譯策略研究”獲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國家級結項。
翻譯專業同學積極參加CATTI翻譯資格證書考試,考取CATTI三級筆譯證書的同學數量逐年遞增,17級有8名同學,18級有14名同學,其中林子健同學更是獲得CATTI筆譯二級(CATTI二級筆譯的通過率為12%左右),是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成效的集中體現。
學生在專四與專八考試中成績亮眼。例如,2023年,我院學生通過全國高校英語專業八級的比例高達64.17%,遠超同類院校33%的水平。每年的專四一次通過率都接近90%,遠高于同類院校45%左右的水平。
學生本科畢業論文分為翻譯實踐報告與學術論文兩種,翻譯專業學生的選題大多選擇翻譯實踐報告,對金融經濟類文本進行英翻中實踐,也有對中國經典文化文本進行中翻英實踐,學術論文選題有跨文化對比、英漢語篇分析對比等選題,符合專業特點。全過程實行雙向導師選擇、題目确定、開題報告、三稿修訂、論文答辯以及答辯小組末尾淘汰二辯制度,以确保論文整體質量良好,符合學術規範,有效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學術規範意識以及一定的批判、反思和創新思維。
學院每年組織考研經驗分享活動,并為考研同學配備輔導導師。近幾年考研成功同學數量呈現明顯上升趨勢,如2020年為14名,2021年為7名,2022年為15名,2023年則達到了26名。多名學生被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英國利茲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知名境内外高校錄取。
八、畢業就業前景
學院與近20家語言服務行業企業建立了實習實踐基地或人才培養合作關系,每年組織800餘名學生到譯國譯民集團、廣州策馬翻譯有限公司、深圳雲譯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單位從事翻譯實習或語言服務實踐,為學生就業提供充分的實踐經驗;學院建立了由黨政班子成員牽頭的聯動就業工作機制,形成了全員關心就業、全員參與就業的工作格局;構建了以輔導員為核心,班主任、學生黨員、企業、校友等為依托的優質就業資源庫;積極訪企拓崗,舉辦校友籃球賽等聯誼活動,将就業崗位引進校内,為畢業生提供便捷服務;對就業困難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提供求職技巧輔導和崗位技能培訓,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
翻譯專業畢業生專業知識基礎紮實,實踐問題解決能力強,具有勤勉務實的優秀品質,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與好評,近年來的考研率和就業率均位于全校前列,過去五年就業率達95%以上,就業行業主要包括金融、保險、外貿、教育培訓、語言服務、跨境電商等,例如,2021屆翻譯專業就業人數57人,其中外貿行業15人,教育培訓行業18人,金融業2人,服務業10人,考研升學7人,其它行業5人。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滿意度高。

學院正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以夯實基礎、注重實踐和提升能力為路徑,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突出學生“寬、厚、活”三維能力的培養,形成以金融、财經以及商務領域語言服務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格局,培養更多“會外語、懂金融、能翻譯”的高層次、複合型語言服務及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