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外文學院舉行大學生大創項目申報經驗交流會暨翻譯系師生“譯思研”模式研讨會

發布時間:2021-05-20  浏覽次數:

 

2020年5月18日,外文學院開展以“譯思研”為主題的師生研讨會,會議由塗兵蘭副院長主持,出席嘉賓有黃中習院長、翻譯系全體教師以及大一、大二部分學生代表,大會分為兩項議程:教師代表及學生代表的經驗分享。

會議伊始,黃中習院長做開場發言,表示學院的翻譯專業的發展具有别樣特色,教師及學生在教學、科研方面碩果累累,借此機會,師生們可以一起交流、探索,積累經驗,共同進步,為未來學院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随後,陳定剛博士就翻譯職業發展與實現路徑分享了自己的經驗,他引用了喬布斯“連點成線”這句名言來展開自己的經驗分享,将翻譯職業發展分為了三個階段:學習階段、職業階段、事業階段。在學習階段打好翻譯的基礎,在職業階段研究所在行業的翻譯理論,在事業階段選擇自己熱愛的行業繼續鑽研。同時,陳博士也表示教輔書并不能滿足龐大的翻譯體系,同學們平時可以将學習當成生活的一部分,主動走進生活,長期堅持,成果将會是令人期待的。

(▲陳定剛作經驗分享)

陳梓敏老師和聶泳華老師分别就“翻譯實踐能力的養成”分享自己的經驗。陳老師分享了自己通過個人翻譯實踐經曆得出的一些寶貴經驗:每次翻譯一個句子,都要追求多個版本;在翻譯時要學會運用一些具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體現作者的思想觀點;學會運用及探索所學知識,生活中多留心——了解不同詞的表現形式,并提高個人政治覺悟。

(▲陳梓敏作經驗分享)

聶泳華老師則通過自己作為一個口譯者的經曆展開了此次的經驗分享:她表示,口譯不僅僅要傳達的是“Word”,更重要的是傳達“Meaning”,把握“Sense group”;同時,要懂得記憶力的多任務分配,做到以“Brain”為主,以“Note”為輔;最後要做到語言規範、邏輯清晰、地道表達。在翻譯工作完成以後,回聽自己的錄音,查閱疑惑點來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庫。

(▲聶泳華作經驗分享)

陳樹坤老師進行了“譯思研”教學模式成果的彙報,介紹了翻譯專業教師的專著、譯學論文,學生公開發表的論文等,闡述了我院今年考研成功人數比去年又更上一台階,并提出了幾點創新思想,以此展望未來。

(▲陳樹坤作經驗分享)

第二項議程是學生代表發言。作為CATTI二級證書獲得者,林子健同學從譯、思、研三個角度分享了自己獨特的學習經驗。他提到,筆譯不能急于求成,自己的翻譯練習檢驗周期為半年,從早上到晚上都會堅持練筆譯,翻譯完後進行反思,可以通過一對一參考譯文來完成。他對筆譯進行研究時,将其分為三種:“死譯”、“正譯”、“活譯”,活譯對譯者的要求更高,對譯者的專業素養要求更全面。

張璐同學根據自己的兩次大創項目的經曆跟現場的同學們作出了分享,她表示,想做好一個為期一到兩年的大創項目,首先得有方向,準備好立項書向老師尋得幫助,選好組員,各司其職直到順利結項。當提及到若不考研,大創項目能帶給我們什麼時,張璐同學聯系到前面陳定剛博士所引用的喬布斯“連點成線”名言說道,完成一次大創,提升了個人邏輯思維、提高了個人的綜合素質,刷新了空白的個人履曆,它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讓你得到好的回報,帶你去到更遠的地方。

會後,翻譯專業的全體老師進行了教學的研讨彙報。通過本次研讨會,師生們都能從中受益,助推雙方共同發展,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讓外文院翻譯專業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