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9日下午,外文學院舉行“廣金外語論壇”,邀請劉曉琴、鐘澤楠和陳樹坤三位在SSCI刊物發表過論文的教師分享英文學術論文寫作和國外投稿經驗,系部主任、青年博士以及新進教師等20餘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本次論壇由塗兵蘭副院長主持,學院黨政班子主要領導親臨會場并發表講話。黃中習院長在發言中強調科研是高校教師職業生涯的重要部分,敦促教師在科研成果發表方面堅持“兩條腿走路”,既要在國内權威刊物發表論文,也要在國外頂級刊物投稿,與國際同行對話。黃院長也勉勵青年教師通過學術沙龍等活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在交流中找差距,在批評中求進步。
學院黨總支黃曉莉書記結合學校以及學院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實際形勢,對學院開展學術沙龍活動予以充分肯定。黃書記表示,教師紮實做好教學和科研工作,就是“見初心、行使命”最為直接的體現,同時呼籲青年教師積極響應學院黨總支策劃、組織的“立德樹人”工作,比如考研學生結對指導、教師“教書育人”經驗分享等活動。

論壇第一位分享者劉曉琴博士具有豐富的國際期刊發表經驗。劉博士從論文寫作的第一步——信息收集開始談起,指出國際刊物對投稿作者掌握的文獻要求“既全又新”,進而介紹了在Google Scholar、Scopus、Web of Science等大型數據庫檢索文獻的常用技巧。關于論文寫作,劉博士重點介紹了國際期刊論文的基本框架,包括标題、摘要、關鍵詞、正文的結構、結論、緻謝、參考文獻以及補充數據等,并且詳細講解了各部分寫作的注意事項,特别提醒在座教師在呈現新方法方面下足功夫,在讨論結果時遵循一定的框架有序展開。關于論文投稿,劉博士分享了如何提高命中率的心得體會,包括抓準刊物的選題動向、按照刊物格式要求排版、引用刊物刊發過的論文、附上突顯論文亮點的Cover Letter等。此外,劉博士還就國外期刊評審專家關注的關鍵要點、實證研究統計方法和工具的選用以及國際學術會議和專刊論文發表等問題暢談了個人的感悟。

論壇第二位分享者鐘澤楠老師以與陳樹坤博士合作發表的一篇國際期刊論文為切入點,分享如何在國際刊物平台投稿、與期刊編輯和主編以及審稿人溝通的體會。鐘老師首先感歎從事科研、走上學術道路對于提升人生境界、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意義,坦言“科研改變人生”;之後,詳細介紹了撰寫和發表國際刊物論文的全過程,包括最初的選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論文的寫作和修改以及投稿、與編輯溝通、回複編輯郵件、根據審稿人意見修改等細節。鐘老師在分享時強調,理論框架務必清晰,數據标注務必娴熟,數據呈現務必有說服力,審稿人的意見務必認真解讀,論文修改務必到位,回複内容務必有條理。

論壇第三位分享者陳樹坤博士從與鐘澤楠老師的科研合作談起,強調科研既要理論的積澱,也要精力的投入,而組建科研小團隊則可以解決科研新手積澱不足而科研熟手又精力不夠的矛盾。陳博士接着分享了有關學術論文寫作的三點體會,第一是要有足夠的前期積累,要達到想到某個選題腦子裡馬上能浮現出三、四十篇與之相關的學術論文的程度;第二是研究問題要有本土特色和國際視野,能夠體現國内在某個研究領域最新動向,同時能和國際學者展開對話;第三是支撐數據務必夠量,要善于彙集大數據并對之進行挖掘和利用,特别是舍得投入時間精力,對數據進行人工标注和分析,得出自動标注和分析無法得出的結果,彰顯課題的獨特意義。陳博士還就當前學術發表的環境以及科研考核的要求發表了個人的看法,他建議在當前SSCI一區和二區的翻譯類刊物稀少而教育類刊物較多的形勢下,開展和教學相關的課題研究,拓展成果發表的空間。

塗兵蘭副院長最後對本次論壇做了總結發言,代表學院對三位教師的無私分享表示高度贊賞,同時也結合個人的科研經驗對三位教師有關科研選題和論文寫作與發表的真知灼見深表認同,也鼓勵在座教師積極圍繞教學相關的問題開展課題研究,克服教學與科研分離的“兩張皮”現象。塗院長還勉勵青年教師,在國家大力發展“新文科”的背景下,積極開展跨學科研究,努力學習其他學科的先進方法,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在學術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