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院新聞 >> 正文

【教改新趨勢】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語

發布時間:2019-04-11  浏覽次數:

 

高等外語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覆蓋全、規模大、責任重。覆蓋全,指的是基本上沒有一所高校能夠把外語教學排除,其中開設外語類本科專業的高校占全國本科高校數量的82.4%。規模大,有兩層意思,一是目前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下設100個本科專業,占比近16%,語種已基本覆蓋所有建交國家的官方語言語種;二是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設有3000多個專業點。所以,外語教育不是小衆的事,甚至不僅僅是大衆的事,是普及化的事。責任重,指的是高等外語教育是國家對外開放的“橋梁”和“紐帶”。高等外語教育關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關系到中國同世界各國交流互鑒、更關系到我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建設。

今天的報告主要圍繞“三變、兩新、兩大”,即識變、應變、求變,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跟大家交流新時代高等外語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總體思路、總體措施、總體标準和總體目标。

一、 超前識變:把握高等教育發展大勢

2018年高等教育在學總人數3833萬,各類高校2663所。在過去70年間,高等教育在學規模從1949年的11.7萬增長到1978年的86.7萬,再增長到2018年的3833萬,是1949年規模的328倍、1978年的44倍,在學總規模居世界第一。本科教育有92個專業類、630個本科專業、56821個專業點,形成了專業齊全、類型多樣、區域匹配的中國高等教育最大的供給體系。根據QS的相關數據,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排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八,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和實力已經與原來不可同日而語。

高等教育發展到今天,其主要特征就一個字——變。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反思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世界在變,而且是一直在變、深刻地變,并重點強調了教育新形态,指出現在培養人的能力會影響到今天和未來。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MIT也發布報告,指出工程教育進入了快速和根本性變革時期。因此,世界在變,高等教育不得不變。質量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主題。1998年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明确指出,21世紀将是更加注重質量的世紀,由數量向質量的轉移,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結束和另一個時代的開始。重視質量是一個時代命題!誰輕視質量誰就将被淘汰出局!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教育2030行動框架》,其總體目标策略為全納、公平、優質。“全納”體現了教育的可獲得性和包容性。“公平”體現在準入、參與、保留、完成和學習結果方面消除所有形式的排斥、邊緣化、不公正的差異性、脆弱性和不平等問題。“優質”要确保教育能在所有水平和不同環境裡導向相關、平等和有效的學習成果。美國在重塑本科教育,英國從2017年起啟動教學卓越框架,從國家戰略層面“回歸”教學。近年來,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高校都發布相關報告,強調像對待科研一樣重視與支持教學,這不僅可能,而且很重要;必須要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等等。哈佛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哈瑞•劉易斯寫過一本書——《失去靈魂的卓越》,指出忘掉本科培養的哈佛大學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沒有一流本科的大學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沒有一流本科的學科是忘掉根本的“一流”!中國高等教育要與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同頻共振、标準實質等效、模式和而不同。

中國高等教育也在積極行動。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推進高等教育内涵,建設一流本科教育,推進“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等。2018年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元年。召開了兩個重要會議,一個是中央召開的新時代首次全國教育大會,一個是教育部黨組召開的新時代首次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以本為本、四個回歸”的集結号,唱響了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主旋律。全國教育大會提出了中國教育“新三步走”戰略,即到2022年,是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關鍵期;到2035年,是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國、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前列的決勝期;到本世紀中葉,是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達成期。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是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召開,出台了“新時代高教40條”,14個部委聯合印發了“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正如陳寶生部長所指出的,“這次會議把握住了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把握住了人民普遍的心理期盼,确定了本科教育的基本方針、發展路徑和重要舉措,是可以寫入教育史的會。”要唱響振興本科教育“大合唱”,讓各地跟着走,讓各校跟着幹,讓社會跟着贊!

2019年是全面振興本科教育關鍵之年。要牢牢把握工作謀劃頂到天、工作視野寬到邊、工作落實立到地。工作主線是“三個好”:演好奮進之筆“連續劇”,念好真抓實幹“九字經”,打好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工作要求是要攻堅克難,狠抓落實,寫好教育“奮進之筆”。重點任務是要奮力建設“四個中國”,即學習中國、質量中國、公平中國、創新中國。第一是打造“學習中國”。2019年4月9日将召開中國慕課大會,明年将召開世界慕課大會,就是要打造一個學習中國。我們現在有12500多門慕課,兩億多人次在學習慕課,而且不僅是學校在用,是全社會在用,是為了打造學習型國家、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最終打造學習型中國。要把中國的經驗、中國的标準、中國的模式變成世界的标準、世界的模式。慕課大會就是要發出一個信号:中國不是要彎道超車,是要變軌超車。第二是打造“質量中國”。要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以此引領高等教育發展。2019年4月将在天津召開“六卓越一拔尖”2.0啟動大會,部署實施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要全面建設“金專”“金課”,實施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證,引導高校加快專業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第三是打造“公平中國”。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要從“輸血”向“造血”轉變,要研究高等教育“西三角”新布局,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升級版。第四是打造“創新中國”。今年将繼續舉辦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培養有狼性血性、敢闖會創的青年一代,培養有家國情懷、有團隊精神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 積極應變:加快推進新文科建設

創新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線。新時代新形勢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創新發展,即要推進新文科建設。一是從世界發展來看,世界的新變革呼喚新文科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1月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強調,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時代浪潮奔騰而至,如果我們不應變、不求變,将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個時代。他還指出,新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是一次全方位變革,将對人類生産模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産生深刻影響。因此,隻有積極地應變、求變,才能實現文科教育深刻而全方位的變革。外語教學不是沒有危機。不管是專業外語還是大學外語,都面臨着很大的危機,如果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我們很有可能被落在後面。二是從中國發展來看,新時代呼喚新文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了新時代。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高校要在理論支撐、思想引領、實踐創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三是從教育改革發展來看,教育方針呼喚新文科建設。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文科教育關系到一個人的人格修養、審美情操、社會責任感等,關系到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養成,是觀照理工農醫發展的一盞“燈塔”。四是從方位來看,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是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國際坐标,要堅定“四個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努力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要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話語權,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和方案。要讓中華文化走出去,外語教育在其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2019年是新文科建設啟動年。要應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新要求,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先進文化,培養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推進哲學社會科學與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交叉融合,形成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一是要加快理論體系創新。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形成中國特色、國際影響、時代精神的理論體系。二是要深化專業改革,結合社會發展新需求、學科交叉融合新趨勢、科學研究新成果,加強傳統文科專業的内涵建設,建設新興的文科專業。三是要來一場課堂革命,淘汰“水課”、打造“金課”,推出一批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虛拟仿真、社會實踐“金課”。外語教育不要抗拒技術,也不要藐視技術,要重視技術,重視變革。

 

三、 主動求變:培養高素質外語人才

高等外語教育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從國際上看,很多國家都非常注重外語教育。美國1958年的《國防教育法》首次将外語提高到與數學等科學同等重要的位置,之後在2004、2006、2011年多次出台國家層面的語言發展戰略計劃。日本在2013年發布了《應對全球化的英語教育改革實施計劃》。經合組織OECD在2010年發布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語言——為更好地理解文化而學》。去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特别指出,要大力培養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外語、精通中外談判和溝通的國際化人才,要有針對性地培養“一帶一路”等對外戰略建設急需的懂外語的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等。外語教學,包括外語專業和公共外語教學改革,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用具體舉措來推動落實。

高等外語教育要積極應對新科技革命挑戰。克勞斯·施瓦布寫了一本書——《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講大趨勢、大機遇、大挑戰。看上去講的是商業,其實都跟教育息息相關。在2018年11月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布了全球首個AI合成新聞主播,不但有中文,還有英文。翻譯軟件、機器翻譯技術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這些雖然現在看起來還在初期階段,但假以時日,會有大發展。這些變化不僅影響高等外語教育的目标,也影響它的内容、技術、手段、标準、方法、理念等。

高等外語教育要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強國建設。教育對外開放在倒逼外語教育改革,高層次人才回流趨勢明顯,不是幾千人、幾萬人,而是數以十萬計。這些人不僅懂專業,也懂語言。新形勢新挑戰迫切需要提高高校外語人才培養能力,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

高校要建設新文科,做強大外語,培養“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複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養精通一門外語、會多門外語溝通交流,掌握一種專業、具有多種外語能力的複合型人才。要培養一流外語人才,确切地說,應該是培養懂外語的一流人才。要做到這點,首先要淘汰“水課”、打造“金課”,要提高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什麼叫“水課”?“水課”就是不負責任的、低階性、陳舊性、不用心的課。要深化公共外語教學改革,推進22所學校開展好試點工作。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開展校内交叉培養,校外協同培養,國際聯合培養,加強院系間、學校間、國際間的交流合作。要做強一流外語專業。對于新的文科專業,将積極支持,加強外語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對于文科的新要求,則是需要加強現有的外語專業内涵建設。要認真落實《國标》,推進一流專業建設“雙萬計劃”。要建設一流外語課程,淘汰外語教學“水老師”、“水專業”、“水課”,把需要的東西真正傳達給學生。

中國進入了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也進入了新時代,進入新時代的高等教育目标就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高等外語教育肩負新使命,要胸懷大格局,要創新發展,要大有作為,助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服務國家發展,讓中國的高等教育越走越快,越飛越高!

【版權聲明】本站所轉載文章,僅出于傳遞交流信息之目的,其内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章來源均已注明。文章版權屬于原作者,部分文章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系上,若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我們立即處理。所用圖片均來源于互聯網,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不對圖片原始來源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