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之隊實踐隊員
【導語】7月17日-21日,在黃曉莉書記、黃中習院長以及我校大埔籍新近退休返聘教授蕭茂盛等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紅之隊赴梅州大埔縣,進行為期五天的紅色文化調研實踐之旅。雖然調研實踐隻有短短五天,但是我們都收獲滿滿,下面我們來回顧三下鄉的詳細過程。
【行程】7月17日:
出發 ➡ 與老師們彙合 ➡ 中山紀念堂 ➡ 韓江源母親河

我們滿懷期待踏上前往梅州的旅途
與蕭教授、院長、書記和老師們彙合後,我們随即來到位于三河壩鎮的中山紀念堂參觀學習,了解孫中山先生領導反袁運動、第一次國共合作等光榮事迹。參觀學習使得我們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佩又增添了幾分。

師生在中山紀念堂前合影
接着我們來到韓江源母親河。蕭教授和當地居民為我們講述母親河的故事。從中我們了解到三河壩的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也體會到客家女人的賢惠和堅毅。

師生認真聽當地居民講述母親河的故事
【行程】7月18日:三河壩戰役紀念園➡大埔縣博物館➡泰安樓➡百侯古鎮➡南委機關舊址➡花萼樓
在三河壩戰役紀念園,我們為三河壩戰役烈士紀念碑獻上花籃,緬懷革命烈士。據黨史專家講解:三河壩戰役是在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國民黨反動派調兵遣将“讨伐”起義軍。此次戰役以及後來的“贛南三整”,為共産黨和中國革命保存、培養了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也正如紀念園門口所寫的那樣: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
聽了烈士們的壯舉,我們肅然起敬。

師生為革命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後合影
參觀完三河壩戰役紀念館之後,我們來到了大埔縣博物館。聽了十佳講解員的姐姐對紅色革命故事的詳細解說,我們再次深刻體會到大埔作為中央蘇區的紅色革命特色。

認真聽講解員講解紅色革命故事
我們來到泰安樓。泰安樓是客家著名的四方樓,為客家傳統民居的代表,始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曆史,是國内極為少見的石方樓,承載着客家悠久的建築文化和民俗文化。伴随着蕭教授的講解,我們也對客家建築特色和風土人情有了一定的感知。

泰安樓正面圖
下一站是百侯古鎮。這裡不僅有傳統的中國古代建築,也有着美輪美奂的西洋風格建築。

百侯古鎮内企南軒

師生在南委機關舊址前合影
蕭教授親自為我們講解注明革命英雄方方的革命故事和南委的鬥争曆程。在激情澎湃的解說中,我們仿佛也置身于當時緊張和危險的形勢當中。

師生在閩粵贛邊區革命曆史紀念館前合照
接着下一站就是客家土圍樓——花萼樓。這是廣東省最早、最大、保留最好的土圍樓。她的設計精巧、結構獨特,顯示了客家人圓滿、團結、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世界民居建築的一大奇觀。在這裡我們體會到的是刻苦耐勞、精誠團結的客家文化精神。

花萼樓
【行程】7月19号:大東鎮白土村 ➡ 塘背白土村
我們來到了大東鎮白土村,到當地的小學舉行了捐贈儀式,并且開始支教活動,同學們教小朋友一些英語單詞的發音、教唱簡單的英文歌曲,最後我們一起合唱了《我和我的祖國》。這次參觀當地的希望小學,讓我們都感受頗深,更加堅定扶志扶智的信念。

隊員在教小朋友念《我和我的祖國》歌詞
一個多小時的支教活動之後,我們來到白土村黨群服務中心,就白土村脫貧情況、新農村建設情況、農村基層黨建情況,與白土村村幹部進行深入學習交流,并在當地負責人的帶領下進行初步考察。在了解農村的脫貧情況之後,我們明白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做成的事情,希望農村能一步一步的實現全面脫貧。

師生在村委與村幹部開展懇談交流
下午,我們和老師一起,探訪了塘背村的一位蕭氏百歲老人。随後我們參觀了塘背村蕭氏宗祠——佑啟堂,對客家的民俗民情進行實地考察。當地居民的熱情好客讓我們十分感動,見到的每位村民都帶着純樸的笑容,熱情招呼。

師生看望村裡的百歲老人
【行程】7月20号:坪山梯田景觀區➡平和暴動紀念館
早上,我們抵達坪山梯田景觀區。坪山千畝梯田源于元末明初,是古代勞動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讓我們感受到令人驚歎的鄉村景觀。

師生在坪山梯田前合影
平和暴動紀念館位于福建省平和縣長樂鄉聯三村(原稱長樂下坪村),原是陳氏宗族祠堂,兼為私塾書齋,為單檐三開間,土木結構建築。福建工農主動奪取政權第一槍就是在這裡打響,平和暴動為中國共産黨的壯大保存了革命力量。

師生在平和暴動紀念館前合影
正是有了這樣偉大的英雄先烈,才有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我們一定要更加珍惜現在的學習環境和和平環境。

蕭教授為大家講解平和暴動的曆史
我們對當地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和采訪,通過采訪我們了解到近來村民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他們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新農村建設給他們帶來的種種好處。我們還參觀了當地的主要農作物:闆栗和蜜柚,感受到了農村在慢慢實現脫貧,在未來也會越來越富裕的大好趨勢。

白土村山上的闆栗
【行程】7月21日:最後一站——潮州市饒平縣茂芝會議紀念館
茂芝會議是 “八一”南昌起義軍三河壩戰役失敗後的一次重要軍事轉折會議。茂芝會議制定了一條正确的路線,拉開了朱毛井岡山勝利會師的序幕,茂芝會議在我黨我軍曆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師生在茂芝會議紀念館前合影
在為期5天的大埔紅色之行中,無論是在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情況調研方面,還是在新農村建設情況調研方面,我們都收獲頗豐。我們此行最深的感觸是:青春短暫,時間難返,任何個人的奮鬥,都應與國家的興衰息息相關。我們要自覺把自己的命運同祖國的命運維系在一起,才能折射出異彩光芒。革命的聖火生生不息,中國道路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必将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