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合作交流 >> 國内交流 >> 正文

翻譯系陳樹坤博士應邀作客中山大學韓禮徳文獻中心學術沙龍

發布時間:2023-09-26  浏覽次數:


2023年9月19日下午,“韓禮德文獻中心學術沙龍”第四期在外國語學院韓禮德文獻中心(外國語學院222室)成功舉辦。我院翻譯系陳樹坤博士應邀作客沙龍主講,講座主題為“再示例化視角下的政治語篇人際等效翻譯研究”。中山大學王勇教授、常晨光教授,華南農業大學楊曙教授,澳門大學王博助理教授,香港理工大學馬園藝博士以及多位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讀博士生參加了此次沙龍。沙龍由中山大學功能語言學研究所主辦,中山大學陳靜副教授主持。

陳樹坤副教授首先介紹了選題由來及研究背景,指出政治語篇的重要性及其在翻譯中普遍存在。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再示例化”理論框架以及語料庫方法,陳樹坤副教授以“認識(know)”和“把握(hold)”兩個詞為例探究了政治語篇翻譯中的人際等效問題。

随後,陳樹坤副教授對使用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數據庫綜合平台”開源語料庫以及研究方法進行了詳細講解。研究結果發現,當“認識”搭配副詞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40%采用動詞,26%采用形容詞,25%采用動詞短語對其進行翻譯,而當其不搭配副詞時,則80%采用動詞翻譯。與之不同的是,“把握”一詞單獨使用居多(59%無搭配,單獨使用;13%和牢牢搭配(firmly))。當其單獨使用時,66%采用動詞進行翻譯,18%采用動詞短語,而當其與“牢牢(firmly)”搭配時,46%采用動詞進行翻譯,35%采用動詞短語翻譯。以上結果表明,譯者在進行政治話語翻譯時,基于讀者接受性及政治話語特征,會采用較多語言策略進行翻譯,如語義韻策略和語法隐喻功能,以及選擇本身具有強化意義的短語和詞彙等。

在講座後的互動環節,在場老師及學生對該研究及其相關議題進行了熱烈讨論。陳靜副教授首先指出了該研究對政治學科教學有着重要價值和意義。接着,現場師生積極互動,就semantic prosody和infusedintensification概念的區别、語義投入和語義耦合如何應用、本研究所應用的理論及研究數據量以及對“認識”和“把握”選詞的考量因素等諸多問題展開了讨論。

常晨光教授特别稱贊了本研究的理論框架清晰,建議後續研究可考慮所搭配的賓語情況及上下文是否會對翻譯選擇産生影響。王勇教授也強調了本選題的重要研究意義,建議結論可在更高層面上(如轉換、翻譯、功能語言學角度等)進行概括,指出該選題後續還可以從多個視角繼續探究,并鼓勵在座學者可取材生活進行選題。師生們在讨論中進一步明确理解了該研究所涉及的理論、方法及讨論視角。最後,陳靜副教授對本次沙龍進行了全面總結。

本次沙龍讓師生們對政治話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中認識到多元素耦合産生的研究意義,拓展了研究的邊界,為師生展開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框架和再示例化視角,以語料庫的方法研究翻譯問題提供了研究範式。大家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期待在後續的學術沙龍中不斷成長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