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合作交流 >> 國内交流 >> 正文

我院黃中習、陳樹坤和鐘澤楠三位教師參加第十二屆全國典籍翻譯學術研讨會

發布時間:2021-11-09  浏覽次數:

 

D:\科研\2021\2021-11第十二屆全國典籍翻譯學術研讨會\2021-11-06典籍會議背景.jpg

2021年11月5-7日,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典籍英譯專業委員會主辦、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的第十二屆全國典籍翻譯學術研讨會,在魯東大學舉行。我院院長黃中習教授、陳樹坤副教授和鐘澤楠三位老師在線參加了會議研讨,并作平行會場彙報。

據悉,本次研讨會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土耳其以及國内20多個省區市的330餘名高校教師、研究生提交論文,參會交流,會議以在線方式進行。現場會議和大會回放參與人數多達10萬+。本屆研讨會的主題是“文化交流與文明共享”,宗旨是在新時代背景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大視角,多領域、多層次、多學科地探尋中華典籍翻譯與傳播的理論創新與提質增效之道。研讨會緻力于為國内外中華典籍翻譯與傳播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專業人士提供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探讨最新研究成果,增進緊密協作。研讨會将通過主旨報告和平行分論壇研讨等形式,就中華典籍翻譯與傳播、中國當代文化典籍研究論著翻譯與傳播、齊魯文化翻譯與傳播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讨。

黃中習教授在第七平行會場作了題為《王宏印譯學思想源與流——基于CNKI文獻的可視化綜合分析》的合作報告。報告指出,王宏印先生系我國著名中外文化典籍翻譯專家,中國資深翻譯家。王宏印先生一生潛心于翻譯研究,發表論文134篇,出版學術專著、譯著、教材、編著及叢書83部,并有原創詩歌、散文、小說和劇作發表,已出版學術研究成果共計2000多萬字,未出版學術成果共計90多萬字,對我國的翻譯理論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緬懷王宏印教授為我國翻譯學事業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論文收集知網上王宏印教授所發表的全部與翻譯有關的論文、欄目序言、書評和訪談等文章,以可視化綜合分析法(synthesis)對其一生的譯學探索源流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期待可以從一個側面更加系統深入的了解王宏印教授的譯學思想。該論文收錄在鐘澤楠老師在今年出版的專著《國學典籍多模态翻譯研究》之中。報告最後,黃教授還深情朗誦紀念詞一首,以表達對王宏印教授的懷念之情和傳承之心:

念奴嬌·追思王宏印老師

追思萬裡,盼歸來,朱墨詩集論藝。

譯學論稿一家新,淚把桃李蔭翳。

學界巨擘,名師風範,西北回響記。

曾覓蕭王,不改詩才藝氣!

南國花開如昔,囑托殷殷,教誨心中記。

典籍翻譯扛鼎作,兩袖清風孝悌。

傳統譯論,經典诠釋,成了一家璧。

妙手華章,鐵肩勇擔道義。

鐘澤楠老師則在第六平行會場作了另一篇合作報告,題為《我國民族志翻譯研究的興起與發展》。報告的論文基于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收集到的57篇民族志翻譯相關論文,進行可視化計量綜合分析,展示出“民族志翻譯”研究領域的總體概貌,梳理民族志翻譯領域的核心研究議題,并分析了民族志翻譯研究的流變。通過分析,更加清晰地界定了“民族志翻譯”概念的内涵與外延,為該研究領域的深入發展奠定了基礎。研究表明,民族志與翻譯之間有天然的本質關聯和學科交叉關系,而“民族志翻譯”概念在最近幾年才逐步确定,标志着新的文化翻譯理論的萌芽生發,是民族翻譯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具有巨大研究空間和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黃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民族志翻譯視角下的壯族創世史詩《布洛陀》英譯研究”(16BYY036)在今年上半年以“良好”等級結項。學院組建了典籍翻譯研究團隊,團隊積極關注民族志翻譯、典籍翻譯名家、戲曲翻譯等研究領域。這次他帶領團隊成員陳樹坤和鐘澤楠參加全國典籍翻譯學術研讨會,展示他們的部分研究成果,引起學界的關注。

C:\Users\huangzx\Desktop\發言截圖2021.png

                                  在線會議發言部分截圖

(翻譯系陳樹坤供稿,20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