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廣金外語論壇第64期學術講座在外文學院會議室成功召開。此次講座邀請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的王友貴教授,講座的主題聚焦于中國二十世紀的翻譯圖景。
王友貴教授以其精湛的學術見解和獨特的視角,将20世紀劃分為四個階段,分别是1898年至1916年、1917年至1948年、1949年至1977年以及1978年至1999年。在每個階段,他都從标志性人物和突出事件入手,深入剖析了翻譯在不同社會曆史文化背景下的演變和影響。
在第一階段,王教授詳細講述了幾個标志性人物的重要貢獻以及白話文的深遠意義。這一時期的翻譯活動為中國近代翻譯事業的起步奠定了基礎。第二階段,王教授強調了白話文的興起及其對翻譯的深遠影響。他還指出了這一時期社會變化對翻譯界産生的深遠影響。在第三階段,王教授概括了1949至1977年時期翻譯界值得關注的亮點,指出其對中國翻譯事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最後在第四階段,王教授詳細介紹了文學翻譯個人全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現象,這種現象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翻譯作品庫。同時,他也對世紀末中國翻譯的得失進行了全面的回顧和總結。
本次講座由學院洪溪珧副院長主持,學院塗兵蘭院長、陳樹坤副院長、甘容輝副院長以及外文學院感興趣的老師們均積極參與了本次講座。講座過程中,老師們積極發言、熱烈讨論,紛紛表示受益良多。這次講座不僅加深了大家對中國二十世紀翻譯曆史的了解,也啟發了我們對未來翻譯發展的思考。

專家簡介:
王友貴,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英語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先後赴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國蘭開斯特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等學習曆史、英國文學等,或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從事學術研究。曾獲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稱号。在中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多篇,出版專著、譯著多部,其中著作《喬伊斯評論》獲第六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三等獎;論文《意識形态與20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1899-1979》2004年獲香港“宋淇翻譯研究獎”提名獎。
供稿人:溫穗君
2023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