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科研動态 >> 正文

常晨光教授應邀作客廣金外語論壇 (第52期)

發布時間:2022-11-17  浏覽次數:

 

 

11月15日下午,由外文學院舉辦的第52期廣金外語論壇在線上舉行。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院長常晨光教授受邀作了題為“再示例化、語義投入與翻譯中的對等”的講座。外文學院院長塗兵蘭院長,副院長陳樹坤、洪溪珧、甘容輝,外文學院教師共43人參加了此次講座。

常教授主要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視域系統介紹了“再示例化”、“語義投入”和“翻譯中的對等”研究成果和思考。常教授首先解釋了“示例化”這一概念,

指出它是指語言系統與示例之間的關系,即意義潛勢與具體語言使用之間的關系,還通過天氣與氣候之間的關系形象地解釋了示例與語言系統之間的關系。常教授以2018年在核心期刊perspective發表的論文為例,和老師們分享了對《傲慢與偏見》不同版本的譯文研究,從語言概念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版本的語義投入度情況。

接着常教授引入功能視角下的翻譯議題,指出“翻譯行為是一種交際行為”,“是一種制造意義的活動”。同時探讨了系統功能語言視角下的“對等”概念,指出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對等”包括不同級階的對等,而且級階越高,對等越重要;指出不僅要考慮概念意義的對等,還要考慮語篇和人際意義的對等。在這一概念基礎上,常教授以政府白皮書為例,分享了對政府白皮書外譯過程中對等策略的研究。他提出翻譯涉及諸多語境因素,例如關注譯者本身:他們的背景、翻譯動機等,要将翻譯置于譯者所在的跨語言、文化空間之中進行考查,翻譯的對等要在語境中去考查。

在講座的最後,常教授引用了Halliday的話“the value accorded to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as a whole”以及術語“register expertise”,強調翻譯過程中源語語篇的價值特征的重要性以及譯者語域技能的重要性。

答疑互動環節,常教授就“register expertise”以及“reading”等概念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并給予了耐心的解答。

學院領導對常晨光教授的精彩講座表示感謝。此次講座信息量充沛,從語言學理論、翻譯對等、中國故事外宣等方面對系統功能語言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發展趨勢作了探讨,對老師們日後的教學、科研工作都大有幫助。

主講人簡介:

常晨光,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中山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副院長。社會兼職包括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英漢語篇分析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廣東外國語言學會副會長、高校區域國别學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聯盟理事長、M.A.K. Halliday Library Functional Linguistics Series語言學叢書(Springer)聯合主編。研究興趣包括功能語言學、應用語言學、翻譯研究、國别區域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編著、教材20餘部,成果曾獲“中國圖書獎”、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

供稿 溫穗君 202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