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科研動态 >> 正文

王友貴教授做客廣金外語論壇

發布時間:2021-05-27  浏覽次數:

2021年5月25日下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友貴教授應邀做客廣金外語論壇,為外文學院師生帶來題為“我們在1949-1977年透過文學翻譯究竟譯進來什麼?”的精彩學術講座。

王教授首先概括了共和國首29年(1949-1977)翻譯文學的階段性特點,即1949-1959的熱氣騰騰一邊倒式地一擁而上、1960-1966的驟然瘦身、1967-1970的沉寂以及1971-1977的非正常翻譯,并指出該時期的翻譯文學“有很多開始;很多未完成;很多否定;很多中止;還有很多推到不重來。有輝煌,也有失敗;有傳世精品,也有垃圾。”

微信圖片_20210526205949

爾後,王教授通過翻譯小說和電影譯制片等豐富的實例,對該時期各階段翻譯文學的上述特點作了既詳實又深入的闡釋。王教授認為,共和國第一時期的翻譯文學,雖然在種類和數量上的産出不及20世紀初晚清和民國時期,但翻譯質量卻是整個20世紀最可靠的;該時期不僅出現了世紀翻譯大師,構建了文學翻譯的頂峰,而且推動了白話文在中國的發展和傳播。

最後,王教授分享了個人對該時期翻譯文學的閱讀體驗和理性思考,展示了該時期翻譯文學的十大意義,并重點闡釋了其中七條,包括:

一、通過文學翻譯建構了一個“社會主義想象共同體”;

二、譯進來“革命英雄主義”;

三、修建了一座燈塔,影響中國文學長達30年之久;

四、譯進來新倫理、新價值觀、人生理想的教科書,起到了改造舊人和培育新人的作用;

五、透過翻譯将美國變成一個在文化上可有可無的小國;

六、透過以發過文學為首的外國文學譯給中國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

七、首次使中國在文藝領域有了若幹成系統的理論。

微信圖片_20210526210426

講座尾聲,王教授和現場師生進行了幽默風趣的互動,特别提示大家在文獻閱讀中多留意學者的“反諷”,并在學術寫作中巧妙地使用“反諷”,使之融入個人的學術氣質。

王教授的講座材料詳實,論證嚴密,語言生動,不僅更新了我們對共和國首29年翻譯文學的認識,而且向我們示範了翻譯史研究的路徑與方法,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親切地感受到了王教授本人的治學精神和大家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