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術科研 >> 科研動态 >> 正文

【專家論壇】姜智彬:新文科背景下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戰略定位

發布時間:2020-06-16  浏覽次數:

新工科”教改的一波浪潮之後,“新文科”教改也接踵而至。文科專業建設面臨着新的時代使命和新的時代挑戰,急需培養出符合未來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新型文科人才。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外語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重新進行戰略定位。

原文 :《新文科背景下我國外語人才培養的戰略定位》

作者 |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 姜智彬

新文科的訴求與挑戰

新文科需要我們一方面開設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興專業,另一方面用新的範式去豐富既有文科專業的内涵。新文科需要基于中國實踐加速構建能解釋中國現象的理論體系,用中國的理論創新指導中國的改革開放實踐。新文科需要創新性地推進專業改革,從專業核心優勢擴張到相鄰的交叉性的專業領域,并反哺強化原專業的核心優勢。新文科需要把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放到核心地位,基于這個人才培養的核心,輻射到對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教學投入、評價機制、培養模式等的深化改革,從而提高文科專業整體的教育質量。

與此同時,新文科背景下的專業建設也面臨新的挑戰,例如,如何基于文化自信和中國實踐,促進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結構、評價機制、培養模式等多層次上的深度改革;如何在不斷豐富學科内涵的同時,平衡好既有核心專業和新興專業之間的資源分配;如何在日趨智能化的社會中,應對新一輪的科學技術革命等關鍵問題。

重新進行外語人才培養的戰略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外語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改革開放、外交外事和經濟文化事業培養了大批外國語言文學方面的人才。但随着社會發展,傳統外語學科體系的多樣化、專業化和跨學科性相對供應不足,不能完全适應中華文化“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對跨專業領域外語人才的根本需求,更無法充分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深層挑戰。近年來,随着部分高校的英語專業主動或被動撤銷,外語教育界對高校外語專業轉型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但如何轉型以及向何方向轉型卻無定論。根據新時代社會需求的變化,外語學科專業能力的核心素養也發生了相應的嬗變。在新文科的大時代背景下,外語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重新進行戰略定位,而這個定位的過程是一個穩定與變革、傳統與革新相互交織的辯證過程。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全球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的精神,我們需要推進外語專業發展的系統性改革,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培養“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的社會主義外語人才,在現代科技與語言科學的有機結合中,實現“五個戰略定位”的彼此協同。

戰略定位一:培養堅定的“以德為先”政治素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了注重以德為先的教育現代化基本理念,強調落實立德樹人和加強品德修養是人才培養的根本任務。外語人才培養應以立德樹人為戰略核心和價值導向,是關于“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性問題,這同樣也是外語學科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标和内在動力。新文科背景下外語人才的培養應強調全球視野與中國實踐的結合,強調能力、知識與人格塑造結合的全人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需要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文化,需要在促進個性化發展的基礎上培養信念堅定、人格完善和專業卓越的外語人才。對外語人才的思政教育需要嵌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并融入案例教學與評析,開展多語種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實現外語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戰略定位二:培養夯實的“多種語言+”人文素養。“會語言”不僅強調基礎的外語技能課程,更強調對人文素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和複語能力的培養。人文素養需要具有基本的人文學科知識結構,學生需要對文學、文化、哲學和曆史等内容的深度拓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全球問題涉及相關地區的曆史、地理、人文以及跨文化、跨疆界等全球知識領域的理解。因此,外語人才培養應設計人文類課程與語言類課程之間相互強化的課程體系,拓展相應的政治、文化、社會、曆史等通識課程模塊,促進學生在外語環境下領略人文經典,并鼓勵學生用外語講述中國故事,利用各種實踐機會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另外,外語專業需要融合多語資源,提供更多通用語種和(非通用)“一帶一路”語種的訓練機會,以“雙外語”課程模塊培養學生的複語能力。這客觀上要求各外語院校(系)結合本地優勢和本校優勢,對接國家戰略,精心善謀語種的布局,發揮外語學科的多語種跨學科優勢,培養“多種語言+”卓越國際化人才。

戰略定位三:打造立體的“國别區域+”綜合能力。“通國家”需要在家國情懷的基礎上,打造國别區域知識的綜合性能力。跨學科研究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趨勢,外語學科人才培養應以具體的“國别區域”為抓手,發揮多語種優勢,通過深入綜合化的跨學科知識建構實現服務國家、區域和組織(或企業)的決策咨詢功能。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可設置各國社會與文化、國别區域研究方法等課程,為學生開展國别區域研究奠定理論基礎,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設立國别區域研究基地,并選派學生開展田野實地調研,從而集中優勢資源強化學生的國際化綜合能力。

戰略定位四:發展精湛的“交叉領域+”專業能力。語言是人與世界、人與工具、人與群體、人與自我交互過程中的關鍵紐帶。外語人才的培養追求工具性價值和人文性價值融合統一的培養模式,兩者的融合統一是新文科面向未來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精領域”需要學生精通某類專業領域的知識,其課程體系要注重語言課程與複合專業課程相交叉,在外語課程的基礎上,增加教育類、經濟類、管理類、法律類等複合專業選修課程模塊,強化學生在所選專業領域的知識和能力。通過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打通跨專業的平台類課程輔修雙學位/雙專業的機制,大力發展學生在某類學科上“交叉複合+”的專業領域能力。

戰略定位五:拓展前沿的“語言智能+”科技能力。外語人才培養需要應對前沿科技的挑戰,需要整合信息技術、大數據技術和智能技術,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通過線下課堂學習、在線網絡(或移動)學習、混合式學習、基于虛拟現實的情境學習、基于真實實踐的任務學習等信息化教學形式上的創新,共同打造線上線下外語學習互動空間。并根據教學大數據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在強互動和趣味性的環境中更好地學習與成長。在此過程中,語言科技能更精确地診斷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并能根據學生的錯誤匹配适當的學習活動和學習内容,提供有效改進學習的建議,個性化地加快學生從初學者到專家表現的成長速度。因此,外語學科人才培養迫切需要構建計算科學、神經科學、數據科學與語言科學的文理交叉,引發學生的深度學習,促進外語教學的深度變革,為自主性學習、交叉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打造更好的學習環境,将新文科的内涵理念落實到教育質量上。

綜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語學科人才培養需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标,以“會語言、通國家、精領域”為核心能力,以語言科技為核心手段,有效提升外語教學的實用性、針對性。在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以學生的長期發展為導向,堅持培養理念、課程體系設計、課程開發、學習資源、教學信息化、學習标準和教師專業發展等不同層面的持續改善,從而持續提升外語人才培養的能力和質量,進而打造新時代外語學科人才培養的中國模式。